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十不得”,旨在打破“唯论文”的不良导向。
论文导向,在教育界不算新话题,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论文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以来,论文日益成为学术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硬性要求,甚至到了“唯论文论英雄”的程度,简单化、一刀切地将论文数量与考核排名、绩效考核、资源分配直接挂钩。这种“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助长了“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等非主流思想,严重扭曲了学术评价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夸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败坏了学术研究风气,背离了学术评价初心。
记得《人民日报》曾发文“四问论文导向”,直指“唯论文”积弊痼疾。报道称,论文已成职称晋升的“硬杠杠”,医生不看做多少手术、教师不问教多少学生,只看发多少论文。不仅如此,一些单位发一篇高水平论文奖励50万元,使论文成为奖金发放的“金钥匙”。甚至连项目申报、奖励评审、人才评价、学科评估等,都在看论文,一切唯论文马首是瞻,论文成为无孔不入的“金标尺”,成为通往“罗马”的唯一道路。这种“唯论文”不良导向,导致大量的论文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让学术研究笼罩上功利化的阴霾,其危害及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都提出了“破五唯”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改进教育评价的方式,提出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印发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唯论文”现象的系统性危害,从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高度予以坚决纠正。这充分体现了精准落实中央精神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回应了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毋庸置疑,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评价指标单一、评价使用功利、高额奖励论文、抄袭代写论文、非法买卖论文、学风建设虚化、学术权力异化等突出问题,就是这种“唯论文”不良导向惹的“祸”。教育部印发的《意见》,明确提出10个“不得”底线要求,就是要用刮骨疗毒之术,向“唯论文”不良导向亮出红牌、举起利剑,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值得点赞、值得期待的。
实践表明,教育评价“评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社会“用什么”。因此,整治“唯论文”积弊痼疾,关键之处还在于真落实、敢落实、善落实、快落实,回归教育评价的初心,回归学术评价的本分,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新模式、激活新动能、走出新路径。(南方网林伟)
网友转发请注明出处转载请保留链接:【地评线】南方网评:用刮骨疗毒之术整治“唯论文”积弊痼疾本文链接http://www.yule868.com/jiaoyujiaoxuelunwen/22058.html,谢谢合作!868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