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被认为是生命医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自2013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很热门。2020年,两位年轻的法国女科学家伊曼纽尔夏潘蒂尔(Emmanuel Charpantier)和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udner)因发现基因技术中的超级工具CRISPR/Cas9基因剪刀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基因编辑进一步受到关注。
行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不断迭代,基因和细胞药物不断涌现,全球创新药物进入发展黄金期。
在中国,主要从事转基因动物模型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公司上海南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南模生物”)正在进入公众视野。
南摩生物IPO招股说明书于2020年12月18日被接受,拟在科技创新板上市;主办机构为海通证券(600837);拟向社会公开发行不超过1949.09万股,占已发行股本总额的比例不低于25%。
据公开信息,南墨生物成立于2000年,由基因组中心、上海生物科学院和成国祥资助。该公司专注于为转基因生物提供R&D、生产、销售和定制服务。
以CRISPR/Cas、es细胞靶向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创新为先导,南摩生物构建了以精确基因组修饰、基因功能表型分析、药物筛选和评价为核心的技术平台,即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修饰技术和基于ES细胞靶向的基因修饰技术,构建了覆盖人类基因的活体模型资源库。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费建和王明军通过帝时咨询、普宇咨询和帝骏咨询控制了南墨生物48.87%的股份。费健和王明军签了《一致行动人协议》,所以两人都是南墨生物的实际控制人。员工持股平台大石咨询持有发行人47.49%的股份,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据了解,南模使用的模式生物包括大鼠、小鼠、斑马鱼、线虫等。其中,会展是公司提供模型产品和技术服务的主要载体。所以公司的运营收入主要来自基因鼠的销售、定制和技术服务。
可见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发展初期。2017年,公司净利润为负,因为它以股份为基础支付了2176.54万元。
南摩生物自成立以来,在基因功能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已开发了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代谢性疾病、炎症和罕见疾病等1万多种转基因动物模型。其中,公司自主研发5000多种模型,在PD-1、PD-L1、CTLA-4、CD47、TIGIT、APOE4-4阿尔茨海默病、A/B血友病等前沿和重点疾病研究领域建立了人源化小鼠及相关疾病模型。
具体来说,南摩生物有两大业务:转基因动物模型产品和转基因动物模型技术服务。转基因动物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已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医学研发和CRO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转基因动物模型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6558.02万元、1.04亿元、1.29亿元和6367.66万元,是主要收入来源。
然而,根据其前五大客户的构成,该公司的客户主要是知名科研机构、制药公司、CRO公司和综合医院,但其主要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大学。换句话说,公司还处于实验阶段。
目前南摩生物规模相对较小,报告期销售费用比例远高于可比公司的平均值。销售费用占比最大的是员工薪酬,占比超过60%。
显然,该公司在R&D有大量投资,分别占13.62%、14.49%、18.53%和21.32%;R&D累计投资7318.9万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17.02%。但是,值得
此外,随着公司规模的逐步扩大,公司的应收账款进一步增加。各期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898.52万元、3219.89万元、3897.35万元和5763.9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24.89%、26.51%、25.18%和37%
在公司业务中,定制模型、表型分析等业务的执行周期较长,相关项目的合同周期也较长。因此,公司存在执行长期合同的风险。如果客户的支付周期变慢,就会有坏账风险。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周转率高于可比公司赵岩新医药(603127)和姬伯医药(300404),主要原因是项目开发周期较长,期末未完成项目成本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无长短期贷款,经营现金流主要来自长期股权投资,分别为50万元、50万元、350万元和1050万元;同期货币资金分别为2782.92万元、5179.12万元、1867.38万元和4639.55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23.36万元、1174.57万元、3477.11万元和-464.48万元;2020年上半年现金流量为负,主要是受疫情影响,导致客户复工较晚,支付速度放缓。总的来说,公司的现金流还是比较充足的。
此外,2020年上半年发生了7500万元的集资,说明公司融资能力较强,似乎也算不上劣币。但公司筹集的资金仍将补充1亿元的营运资金。
近年来,随着新的药物剂型和给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单克隆抗体、RNA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大分子不断涌现,创造了一批明星公司和投资机会。
2017年,诺华制药推出了第一种经FDA批准的基因编辑疗法,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细胞癌症。在随后的几年里,FDA逐渐批准了几种基于基因编辑的癌症治疗方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美国和欧盟至少有11个基因编辑R&D项目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6个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科学仪器制造商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hier Technology计划以17亿美元收购布拉默生物(Brammer Bio),以便为基因治疗和基因修饰细胞治疗的制药公司开发外包研究和制药服务。基因编辑领域正逐渐普及。
目前只有一种用于输血依赖型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治疗产品ET-01,即CRISPR/Cas9(Cluster Regular Interval Short回文重复技术)基因修饰的BCL11A红系增强子,有资格在国内进行临床试验,这也是国内首次接受CRISPR基因编辑治疗临床试验的申请。
2020年10月,博雅尹姬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产品的IND申请获批,意味着博雅尹姬成功向国际一线梯队靠拢。南摩生物向资本市场的冲刺,也意味着国内CRISPR基因编辑领域正在逐步加速向产业转型。
据悉,南摩生物此次募集资金4亿元,将投资1.2亿元用于上海地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研发基地项目(南方模式生物),1.3亿元用于转基因模式资源库建设项目,其余资金将用于人源化抗体小鼠模型研发项目和基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药效平台建设项目。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模型和小鼠模型市场。2019年,市场规模分别约为81亿美元和61亿美元,鼠标型号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80%左右。
在国内,虽然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全球市场份额不高,但随着新药研发和CRO产业的蓬勃发展,模型的使用迅速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同时
虽然,在与基因编辑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中,中国的相关论文和专利数量与美国持平。但在成果转化层面,我国基因编辑领域的注册临床试验、生态系统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但我国创新药物发展势头强劲,预计未来5年,地方创新药物销售额将以CAGR超过30%的速度增长。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需要更多的供应;制度和人才奖励推动医疗创新热潮;加快医疗保险的纳入,将有助于创新医药行业形成良性循环。
网友转发请注明出处转载请保留链接:南摩生物科技创新板首次公开发行国产CRISPR基因编辑领域产业化加速本文链接http://www.yule868.com/a/shengwulunwen/27659.html,谢谢合作!868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