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1996年出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三班校友曹源,在2020年5月7日某天发了两篇论文后,再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吸引大家目光的不仅仅是他三年内发表在《自然》的五篇论文,还有他在中科大少儿班就读的经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三成立于1978年,自成立以来备受关注,引发诸多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办少年班是“拔苗助长”,但更多的人认为,有余力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教育并没有错。
上述观点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的效率。探索教育公平的前提是认识到教育对象和资源的差异和不平衡。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物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也有一种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观点,类似于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擅长逻辑推理,擅长情感表达,擅长吹拉弹唱,或者擅长舞枪弄棒。让不同性质的人按照同样的进度接受同样的教育内容,可能在形式上是公平的,但在实质上未必公平。
例如,当同一个班的孩子还在记忆多雷米时,一些孩子已经能够熟练地用五线谱演奏世界著名的歌曲。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让这个孩子一步一步跟大家一起学多雷米。这种教学形式上是公平的,但是否合理?
上述话题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整体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注。教育的公平与效率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人类探索教育规律的实践中辩证统一的。形式公平是必须的,效率优先,实质公平应该是更高的目标。
就高等教育而言,中国正在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高等教育强国。提高教育教学的内涵和效率,实现优质教育公平,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需要相应的教育供给;教育供给的不平衡和不足,只有深化改革和发展,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被誉为“科学之春的春花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的少年班,经过40多年的实践,可能是探索新时期实现高等素质教育公平目标的又一前奏。
网友转发请注明出处转载请保留链接:本质上,教育公平应该是一种更高的追��本文链接http://www.yule868.com/a/kejilunwen/27942.html,谢谢合作!868学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