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发表论文总数世界第二,科研经费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给世界第一,但创新力量不足,核心科技产品不多。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科研能力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要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任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研发支出仅次于美国,接近欧盟总和,科技论文产出居世界第二,理工科人才供给居世界第一。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水平日益提高,但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完全相称。
《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在支持科技研发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也对中国赞不绝口。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仅靠创新驱动是不够的。科学研究不足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中国在创新方面仍然落后。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论文大国”,但能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却少之又少。正在天津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认为,中国的科研水平与论文数量的巨大脱节,而且由于重大科技突破较少,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前行长马魏华表示,虽然中国已经牢牢地排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中国的科技实力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符,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的软肋。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科技部创新发展司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但每篇论文被引次数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要从“纸大国”走向科研强国,仍需要多重突破。
刘积仁认为,与欧美科研强国相比,中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投入还是比较短视的,三五年就会有成果,很难有突破性甚至颠覆性的科研创新。至于评价体系,往往依赖于发表的论文,大量研究者把心思放在撰写论文上,阻碍了很多有用的科研创新。
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院长雪莉安杰克逊(Shirley Ann Jackson)认为,中国在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在基础研究方面投资少是不合理的。“比如引力波的实际运用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引力波所依赖的工具非常先进,可以直接帮助整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unnc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曹聪认为,中国在科研转型方面还很薄弱。对于很多大学科研人员来说,做科研就是发论文拿奖,缺乏转化的动力,甚至从项目成立开始就没有转化的意向。
此外,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军认为,虽然大量政府科研资金涌向系统内的研究机构,但对企业的研发资金支持非常有限,企业只是最具活力的主体。
根据今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让中国进入世界前列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实质性创新薄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理的评估机制。要引入更合理的科研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全球同行评价。
Inspur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加强自主创新,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意义重大。要改革现行科研体制的不合理性,深化科研管理、经费投入、评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鼓励科研创新的社会生态系统。
网友转发请注明出处转载请保留链接:中国如何从“纸大国”转变为科技强国本文链接http://www.yule868.com/a/kejilunwen/27809.html,谢谢合作!868学术论文网